“目前,埃格林擁有的10條研發管線中,有5條已經進入臨床階段。埃格林之所以如此高效,主要有兩個原因:一是在適應癥方面,選擇了最具有迫切臨床需求的適應癥。二是利用AI技術優化臨床試驗設計,以提高新藥的開發效率。”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國際創新藥物監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深圳埃格林醫藥有限公司董事長杜濤在“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”時表示。
“AI技術賦能藥物研發,可以簡略分為三個階段:分子/靶點階段、醫藥生物學階段和臨床階段。以埃格林的技術背景和研發實踐來說,我們選擇研發的后端即臨床階段作為AI應用的主要發力點,既避免了在前端的分子/靶點階段與其他企業進行重復性競爭,又能切實提高醫藥工業最費時和費錢的臨床試驗階段的研發效率。我們認為這樣做的經濟效益會更大。”
中國醫促會國際創新藥物監管專業委員會副主委、深圳埃格林醫藥董事長杜濤
杜濤介紹,對AI技術在醫藥工業中的應用首先要進行科學定性。AI不可能直接生產藥物,而是可以對藥物的研發提供支持和賦能,這種賦能分三個階段:一是化學和靶點的部分,即化學階段;二是靶點和疾病的關系部分,即生物學階段;三是疾病和適應癥的關系部分,即臨床階段。
中國企業在AI生物學和AI臨床階段的應用相對較少。我們應該看到,在這兩個領域,歐美國家的AI藥企比我們跑得更快更遠。埃格林作為一個AI賦能的創藥企,把主要發力點選在了后端,即AI技術應用于臨床階段。選擇這一階段作為發力點,主要出于兩個考量,一是避免重復性競爭。二是醫藥工業最耗費成本的其實是后端的臨床階段,如果能通過AI技術的應用,縮短藥品臨床試驗周期,使它進展更快,成功率更高,那么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其實更大。
責編:毛圓圓
校對:呼夢瑤
以上內容轉載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,更多信息請閱讀原文